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 上海交通大学干部培训 全国干部教育培训基地

上海交通大学培训中心

学院新闻

上海交大“致远荣誉计划”创新学术论坛暨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汇报大会召开

2018/7/31 12:38:52浏览次数:2950


7月26日,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荣誉计划”创新学术论坛暨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汇报大会在闵行校区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兼致远学院院长徐学敏,副教务长、教务处处长吴静怡,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薛红卫,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常务副主任邵志峰,ZIRC责任教授邓涛、金贤敏、郭熙志,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李从明、金石、车顺爱,致远学院全体班子成员、项目主任及部分行政人员出席会议。本次会议分为拔尖人才培养专家论坛和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汇报两部分,由致远学院副院长夏伟梁主持。

专家云集——探讨拔尖人才创新能力培养


徐学敏首先简要回顾了邵志峰教授及团队近三年来倾力打造致远创新研究中心(ZIRC)、大胆探索科研育人之路的历程,为拔尖人才培养专家论坛拉开了序幕。


邵志峰汇报了ZIRC的建设进展。他指出,学习与创造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ZIRC的核心目标是在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创造和创新,为同学们在能力与认知上开创一个全新的、极具挑战性的新层面。针对人类生存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ZIRC构建以量子通信与计算平台、能源材料交叉平台、生物分子探测平台、数据科学与技术平台为核心的交叉创新中心实验室,打造开放、自由、自发、自主的本科生科学研究空间,促进学科交叉、支持自由探索。“致远学者项目”是专为创造和创新设计的本科自主科研项目,引导致远荣誉计划学生关注并尝试挑战“聚焦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重大科学问题和重大技术难题。依托学术指导委员会,ZIRC设置了“独立自主、交叉创新、兴趣导向”评审标准,3年来共批准了16项立项申请。邵志峰教授也剖析了该项目推行以来的不足和问题,进一步指出国际一流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核心内涵为“人的培养”,介绍了“学贵大成,不贵小用,大成者参与天地,小用者谋利计功”的教育理念,强调wonder,curiosity,passion,imagination应为精英教育的原动力,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依托ZIRC,开设自由探索实验课程,逐步形成本科精英教育的核心基础”的设想。


吴静怡以“致远工科荣誉计划与课程建设”为题,指明了未来社会发展对人才能力需求的变化,强调未来工程师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也需要具有一系列职业技能,包括交流沟通能力、批判性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全球化视野和伦理标准。针对这一系列变化,我国一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界思维能力,提升洞察力,以及不惧失败的乐观韧性。她以学生创新中心机器人创新中心竞赛平台为例,介绍了上海交大交龙战队在今年Robomaster国际机器人比赛中从“失败”到“复活”的竞赛经历,强调了在此过程中指导教师在帮助学生调整心态中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克服失败挫折感的经历将让这批参赛学生终身受益。吴静怡表示,在“价值引领、知识探究、能力建设、人格养成”四位一体的育人理念下,上海交通大学自2017年起,以“致远工科荣誉计划”培养方案为抓手,通过学分压缩、交叉模块建设和荣誉课程建设等措施,大刀阔斧地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教学改革。


到场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分别发言。


自然科学院院长金石以“环境造就人”为题,诙谐幽默地分享了自己培养致远一期三位数学方向本科生的经历,指出在环境育人的过程中,本科生最重要的环境氛围来自于同学和同伴,作为导师,需要为同学们寻找他们身边的新时代榜样,才能更有效地发挥榜样的力量。


数学科学院院长李从明以“学生能力培养探讨”为题,指出“给学生自由”和“对学生严格”是永远存在的矛盾,高校教师在平衡的过程中须因材施教,为特殊人才制定非常规培养方案,并介绍了交大校友、已故数学家吴文俊先生在人才培养上的诸多方法和建议供大家学习。


化学化工学院车顺爱以“培养批判性思维方式”为题,通过“为什么上大学”“大学四年做了什么”“如何上课、科研”“如何不相信”四问开启了“学生应当如何上大学”的议题。她指出,教育不是教技能,却能让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教育不改变生活环境,却能改变人的思维方式;教育能让人获得幸福,而幸福取决于有意义的思维方式。教师们不能仅限于传道受业解惑,更应做到言传身教,有责任要告诫学生们“不要相信,敢于怀疑”,学生应当坚持追求真理,辨别是非,做好一件事情,争做一个傲骨铮铮的学者。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ZIRC能源材料方向责任教授邓涛以“创新型学生培养的半点思考”为题,生动风趣地探讨了“教育‘给’体之要素”。他明确指出,作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给”体,教师应该以创新型研究为其人生唯一目标,具备不跟风、不追热点、甘于寂寞、自我认可、内心喜欢的创新习惯,并将之融入自己的血骨之中,通过引导、鼓励、监督、领先半步等行动,来为学生创造良好氛围。


致远学院副院长夏伟梁在院长专题发言阶段简要介绍了学院的现状、瓶颈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他指出,学院在稳步发展中,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国际影响力日益彰显。学院未来将在学生价值引领、教学资源保障、培养模式优化等方面进一步创新突破,在“拔尖计划”2.0版的时代背景下,强化学院作为“特区”的引领作用,促进跨学科、跨平台交叉融合,探索通识教育新模式,进一步发挥拔尖人才培养的溢出效应。

上午的创新学术论坛以“专家沙龙”环节为结尾,围绕创新人才培养的主题,致远学院物理方向项目主任郑杭、农业与生物学院院长薛红卫、致远学院生物医学科学方向项目主任郭晓奎、ZIRC量子通信与计算方向责任教授金贤敏、致远学院生命科学方向项目主任陈峰、学生创新中心主任陈江平、ZIRC生物分子探测方向责任教授郭熙志和致远学院院长顾问叶曦依次阐述自己的观点。薛红卫表示,虽然他才刚加入交大35天,但已对上海交大拔尖人才培养特区致远学院有了一定的了解,科研经历是每位致远荣誉计划学生的标志之一。随后,他对“如何判断科学项目的创新性”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科研结果不应该成为评判科研项目的创新性的标准,“提出新思路”是才是关键,科研既离不开失败也不否定失败,经过严谨论证的失败结果将成为后来者最宝贵的经验。金贤敏则阐述了“让创新变成一种习惯”的观点,建议从体制机制上强化教师“交流+交叉”的要求,并希望致远学子能够在ZIRC中心实验室投入更多的时间,在实验中思考与总结。陈江平表示,致远学院已经开展了一系列大胆而深刻的教学改革措施,并希望学院能够通过交流合作,将人才培养的创新成果辐射到整个交大。叶曦则强调了课程体系的重要性,希望致远学院能够适当突破体制限制,探讨“把优秀学生的判断权下放给教授”的可能性,为致远荣誉计划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


最后,徐学敏对本次拔尖人才培养进行总结。她首先感谢了各位嘉宾冒着炎炎酷暑,为本次专家论坛做出了精心的准备,并发表了独到而精辟的见解。自古至今,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始终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天才和大师可能不是培养出来的,而是从人才培养的沃土中“生长”出来的,而与会专家们的积极讨论正是为营造这样的沃土而努力。随后,她期待ZIRC在学术指导委员会的持续支持下,尽早跻身国际舞台,带领致远荣誉计划学生冲击世界学术高峰。


学子聚首-汇报致远学者项目收获感悟


26日下午,在学院师生和中国科学院大学来访同学的共同关注与期待下,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汇报举行。项目结题评审委员包括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邵志峰(评审主席)、吴静怡、车顺爱、陈峰、叶曦、郭熙志、韩柯、吴开杰,以及特邀嘉宾、伊利诺伊大学芝加哥分校教授梁杰。

2016年“致远学者项目”负责人、首届“致远荣誉计划”毕业生孙轲和王子昭先后进行结题汇报。

随后,六位 2017年“致远学者项目”负责人,2015级物理学方向学生赵杰、胡晨曦和龚靖渝,2015级工科荣誉计划学生孔繁淼, 2016级物理学方向学生姜博放和王膺涵分别进行了中期汇报。其中,孔繁淼通过远程连线出席会议。



在汇报过程中,同学们充分展示了致远学子的风采,毫无怯场,自信展示,大胆地和在场专家交流切磋,进行着学术思想的碰撞。作为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的领头者,王子昭和孙轲带领的学生团队出色地完成了项目,不仅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更将成果推向世界舞台,在国际大赛中拔得头筹。针对2017年“致远学者项目”的执行进展,到场专家纷纷为项目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建议。在汇报结束后,评审专家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评选出了“致远学者项目”2018杰出成果一、二等奖。由孙轲主持的项目“面向大尺度量子计算的大规模光子关联测量获取与处理”(顾问导师:金贤敏特别研究员)以一票之差的微弱劣势屈居二等奖,而由王子昭主持的项目“高效界面能量转换机制与应用研究”(顾问导师:邓涛教授、章俊良教授)获得了一等奖,ZIRC学术指导委员会委员车顺爱向获奖同学颁发了获奖证书与奖金。致远学院党总支书记洪梅向项目顾问导师们颁发荣誉证书以表感谢。


最后,ZIRC常务副主任邵志峰代表与会教师和ZIRC工作人员祝福获奖同学,高度肯定了他们的研究成果,表达了对明年项目结题汇报的期待,也希望尚未参与“致远学者项目”的同学们能够鼓起勇气,接受挑战。邵志峰由衷感谢顾问导师们的倾情投入,感谢ZIRC学术委员会委员们的悉心指导,感谢BRUKER Corporation对此次大会的赞助支持。

本次创新论坛现场讨论热烈,与会专家们就“创新人才能力培养”的主题,从哲学、历史、社会现象、个人体会等多角度展开深入讨论,展现了他们投身教育行业的初心,延续了学术界教育界前辈大师们的家国情怀,相信每一位参会教师都收获匪浅。而在第一期致远学者项目汇报大会上,专家们零距离地与学生们切磋探讨,在年轻的致远学子身上看到了蓬勃朝气,也从他们的学术表现中见证了致远学院办学的阶段性成果。